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
機員的適航(一)


首先,所有的機員─機長、副機長和航空機械員,都屬於機員,又叫做機師或駕駛員(pilot)。早期,部分航空公司會聘用職業的飛航機械員,兼任維修機師,但因後來航空器(飛機)的可靠度和穩定度大幅提昇,在飛航過程中維修的需求也跟著大幅減少,這批人大部分也跟著退休。

航空機械員屬於機員的「入門級」職位,屬於駕駛艙三人中,排名第三的,但是最起碼,新聘的機員一定得持有聯邦航空總署商用客機和儀器飛行執照。所謂「商用客機執照」是受聘的基本門檻、「儀器飛行執照」則是在零能見度的飛航環境中,僅靠著儀表飛行(也就是在雲層中飛行,外界完全看不到任何東西的環境下)。

過去從軍中轉任民航的機師,通常是放棄在軍中高階職位轉任。他們本身已極具飛航經驗,比方說是擁有卅年、二千小時以上的飛行時數,但是從軍航轉至民航後,還得由較資淺的「職位」幹起,並非一轉任就是民航機長。
舉例來說,一名新的轉任航空機械員必須先經過四到六週的密集、特定機型的副駕駛課程,其間並有一連串的筆試、口試和飛航測試與模擬機測試,另外,則是帶著旅客的航路測試。以美國聯邦航空總署(FAA)為例,新進機師的前二十五小時,幾乎都要有FAA的教官一路陪伴測試。

當然,在機師的生涯中,駕駛員必須一路透過測驗爭取更高階的職位,FAA的強制退休規定是六十歲左右,而飛機轉型訓練通常也是費時耗工,像是波音七三七要轉到波音七四七的副駕駛,意味著還得回到學校一個月以上,伴隨而來的,則是更多的測驗、模擬機和航路測試。

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

機組員的構成


飛行機組員大約可分成—1.機長、2.副駕駛、3.航空機械員和4.空服組員(俗稱的空少或空姐)。
一般而言,國內線的機組員最遲必須在班機起飛前,一個小時向航空公司報到,國際線則是一個半小時。準時報到對航空公司和空服員都非常重要,因為只要有機組員因為特定原因,無法即時出現,班機都會因此延誤,除非航空公司能及時找合格的機組員到機場來加以遞補。

現代的飛機駕駛並非全能,因為一名機師只能適航特定的機型。除非他有受過其它機型的轉型訓練,副駕駛亦是如此。這就好像一名能飛波音727的駕駛無法自動轉型到波音737、747、757,甚或是空中巴士的飛機,而在沒有轉型的訓練、取得聯邦航空總署的證書下,副駕駛與航空機械員、機長的工作也無法相通,一體適用,因為所有的席次與機型都是量身訂做的。

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

與航管的協調


航路、燃油載重、高度和轉降計畫都經過縝密計算,彙整進飛行計畫後,才能提報給航管單位。在美國,這些計畫還必須送到聯邦航空總署(FAA)在華盛頓首府的總部。通常是核准、必須修正或者遭到退回。

航管的主要責任在肩負起空中交通中班機間的隔離,當然,這項工作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重複性。而通常也只有在天氣、流量限制和隔離不足時,才會引起班機的延誤。

簽派員必須監控所有的航班,從起飛的延遲到降落。至於固定的進度報告,則由駕駛每個小時都向航空公司通報。一名簽派員通常被要求一次監控十架班次以上的飛機。

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

轉降的選擇


每個班機場在起飛前,都得向民航主管單位填報飛行計畫書,裡面就必須包含緊急情況下的轉降計畫。

一般說來,班機起飛的能見度的條件,要比降落時寬鬆,通常班機起飛後,一旦發現引擎故障,此時若因能見度改變而無法回頭降落。這時候,就必須依照行計畫書中預先規畫的轉降場去降落,它的決定條件是雙引擎客機在320英里的範圍內,3引擎或4引擎客機則在700英里內。

反之,如果要起飛的班機,沒有在航程範圍內的備降場可用,同時離場時的能見度又低於最小的降落標準,此時航管人員通常不准班機起飛。

轉降的計畫都得事先完成,在飛機前一般都會有一種、二種,或者更多的轉降航線與機場可以選擇。而它們通常都不是距離目的地最近的機場。原因是,如果有六十架往台灣桃園機場的客機正在排班降落,萬一機場臨時關閉,航管不可能全部將六十架客機,全部導引至松山機場,因為跑道、停機坪、油料和空廚等短時間內,一定無法全部吸收。

簽派人員在填寫計畫時,會設想每班機的各個適合的轉降機場,當然,最終都由機長決定,他可以在任何時間改變起、降選擇。

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

油料載重的選擇


在飛行中有兩個關鍵因素絕對要掌握,那就是天氣和油料載重,飛行員得持續監控它們的變化。

油料載重通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來決定,首先是「航程油料」,也就是飛機從起飛到班表目的地所需的油料。依法,裝載航程油料有幾個變數,包含因為預測的頂風、天氣而必須繞道的因素等,(真實的航線,通常不會是兩點間最短的距離),以及任何可能的延誤。

其次,所謂「足夠油料」必須加上需要採取轉降時的油料,就是加計因為壞天氣因素。一般如果班機目的地機場的天氣如果有二千英尺的低雲籠罩,同時跑道能見度低於三英里,飛機就必須有足夠飛到備降場的油料。

第三,班機上同時還得針對無法預測因素的「等待油料」。雖然美國聯邦航空總署沒有硬性規定,但大部分的航空公司會讓飛機裝載足供一到二個小時的等待油料。相對於成本管控而言,攜帶這些油料,它的壞處是,不一定比轉降到其它航線划算。

第四是預備油料的考量,聯邦飛航規則規定,要有45分鐘的預備油料,也就是說,如果你飛到目的地時,剛好碰到某些因素,必須在上空盤旋等待機場重新開放,結果偏偏天不從人願,稍後還被迫飛到最遠的一個備降場去─到最後飛機降落、旅客下機,飛機油箱裡仍需留有45分鐘的預備油料。然而有的航空公司為了安全起見,更會保守地多留1個小時又15分的預備油料

事實上,航空燃油每加侖(4公升)重量約6.7磅。它的缺點是,載了太多就會增加額外的成本。因為飛機每增加1%的重量,就會增加1.5%的燃油消耗。舉例來說,載了10,000磅(約1500加侖)的額外油料增加飛機的重量後,就會用掉的1500加侖的3分之1,以支持油料本身的重量,這都是明顯的成本損耗。

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

選擇巡航速度


飛機到了巡航空層,還有一個考量是巡航速度,它的重點在於「最短時間最少的花費」。

一般客機的理想巡航速度,平均約在460節,大約是每小時540英里,也就是一分鐘飛行14公里。航空公司在班機起飛前必須向航管中心提報巡航速度,並且把標準差控制在正負10節。理由呢?因為許多飛機都飛在相同的航路上,任何改變都會影響到航管人員對進場、離場「大門」的控制,以及相同航路上班機的隔離。

最大的巡航速度會超過460節,接近500節左右(時速926公里),而一旦與理想速度的標準差超過4節,就會增加燃油1到2個百分點,也就意味著會增加燃油成本。由於油料的使用大約佔每小時飛航費用的45%,以及總成本的20~25%,因此飛得太快或太慢,都會花費不貲,都不是航空公司老板所樂見。

選擇高度


選擇高度的前兩個考量,是先前已經提過的天氣和風,第三個考量則是飛機的性能。

每一種飛機都有其飛到最高點的限制,也就是所謂的「升限」。以波音767為例,巡航高度在43,000英尺。當把飛機本身的重量算進去時,它最節省油料的理想飛行高度,則不一定等於最高的「升限」。一般來說,航空公司的目標,都希望能保持飛行在「理想高度」以節省成本。

至於第四個考量,有時會凌駕其它三個因素,也就是航管人員指派的「隔離規定」。

一般來說,向東飛行(班機往0到179度的航向),飛機必須在「單數」層的高度,例如23,000;25,000;27,000英尺等,往西飛行的班機,180到359度的航向,則在「偶數」層,例如24,000;26,000;28,000英尺等。

而一旦跨越29,000英尺,則必須維持上下2000英尺的隔離。此外,為了維持相反反向飛機的隔離,則東向的飛機,單數層則定義成33,000;37,000;41,000和45,000英尺,西向偶數層的飛機,則維持在31,000;35,000;39,000和43,000英尺。一旦你的飛機理想高度與指派高度有衝突時,則「安全隔離」必須超越航空公司的「成本」,則視為最高指導原則。